英國金融時報網1月6日文章,原題:中國創新到底怎麼樣? “中國為何創新不足”一直是個很有熱度的話題,這個討論的前提在於大家對中國創新不足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共識。然而最近風開始轉向,在一些國際機構發佈的國家創新能力排名中,中國的排名大幅提高。
  日前學者朱天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題為《中國創新不足嗎?》一文中,也基於中國最近幾十年發表的論文和專利授權數量的增長,認為中國創新的能力已經超越了“發展中國家”和不少“發達國家”,在與向最好的“發達國家”接近。我相信很多人都認可近幾十年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進步和成就,但果真如朱教授所說“中國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向創新型經濟迅速轉型”嗎?
  正因為評判的選擇如此之多,關於中國創新是已經轉型為“創新型經濟”,或者創新仍然“不足”,就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在選擇指標之前,首先需要明瞭這個討論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找出與優勝者的差距而進步、還是與落後者比較讓國人感覺良好,或是在回答“為什麼”之前,做一個較全面的比較從而瞭解中國在人類創新光譜中所處的位置,從而避免陷阱、找到前進的方向?顯然,最後一種選擇最為理性和全面,但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很多專門研究科技創新的學者逐步把這個宏大的圖畫拼湊起來。
  中國也有很小部分企業忽略這些政府激勵而與國際市場接軌,它們是中國最優秀的企業,例如華為。經過多年的耕耘,華為已經積累了大量國際國內專利,這些知識產權為華為與其他通訊巨頭進行專利交叉授權貢獻很大,因此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像華為這樣已經成為國際商業巨頭的科技企業,也還未能在任何技術方面形成壟斷,也沒見他們主動起訴其他人侵權。也就是說,他們還遠未達到專利質量的最高境界,只是把專利當成防禦性工具而已。
  那麼,數量的增長是不是必然導致質量的提升呢?陳先生認為如果專利數量成長是市場力量推動的,那麼這個邏輯是成立的。但如果是由非市場力量來推動,就會對整個系統造成扭曲,除了浪費了大量的納稅人的資金,對中國創新環境還會造成實質損害,因為社會可能會陶醉於數字達到世界第一的喜悅而失去前進的動力。更有害的是,很多有才華的科研人員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生產低質專利和論文之中,而失去了進行重大創新的機會,而那些因為投機取巧從事低質知識產權的生產者的“成功”又會誤導下一代有才華的年輕人走上不追求重大創新而去創造一些讓領導高興、讓自己獲小利的低質量“專利”和“論文”的歧途。
  從比較的對象來說,採用所謂“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這種概念,進而把中國分到“發展中國家”組,於是輕鬆得到“小組冠軍”的稱號可以讓中國感覺很有正能量。但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一些省市無論是人均GDP、或經濟總量和人口已經超越了很多發達國家,因此再拿“發展中國家”說事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如果回顧長歷史跨度的科技發展史就會發現,儘管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一直在生存溫飽線上掙扎,但每個時期都有一些最偉大頭腦脫穎而出,為人類留下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可以說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現代中國都完全有經濟能力養得起一批專門從事科研的專才。事實上,科技發展一般超前經濟發展,因此就因果關係來說,科技往往是“因”而經濟是“果”。在比較對象的選擇上,我認為日本是一個特別值得研究的國家,因為中國這幾十年更像是在重覆日本的發展路徑。日本是一個樂於學習也善於學習的國家。二戰之後,日本經歷了一段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同期的科技創新也蓬勃發展,其主要動作是快速吸納歐美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成就,早期也是大量模仿他人的產品,後來有了一些科技的創新和管理創新,至今為止有十九位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也出現了像索尼這樣被喬布斯當成榜樣的技術創新公司。20多年前,大量的日本成功經驗和日本引領全球的言論充斥媒體。然而正當歐美社會對日本的迅速崛起驚奇不安的時候,這一曲高速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美妙音樂慢下來了。這個過程和結果有什麼值得中國思考的東西?
  就判斷中國是否進入“創新型經濟”這個問題來說,用載入史冊的科技重大創新來衡量也許更具有歷史理性。我和學生們構建了一個“人類歷史重大科技創新成就數據庫”,每一個條目都必須是公認的人類首創。目前該數據庫收錄了2785個條目,其中技術成就1724條,科學1071條,包括了所有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成就。數據庫里最近的一條中國技術是雜交水稻,這項成就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由丁穎先生開始,經過很多農學專家的改善,最後由袁隆平先生的團隊推向廣袤的農田,踏踏實實地造福了人類。我們收錄的最近一條中國大陸創造的科學成就是明朝朱載育先生於1580年發現的“十二平均律”,這項成就未必有多大的商業價值,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這種沒有功利之心的科研實在太少了。
  因此,如果把中國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標準定為大陸本土科學家拿到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並且有大陸本土的企業做出一個引領世界並能記入人類史冊的新產品,這對於一個經濟總量世界數一數二、占世界人口20%的大國來說,要求不算高吧?  (原標題:英媒:中國為何創新不足?結果值得中國認真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10ccbj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