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湖北日報訊 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周雄祥
  一頭裝著農戶的腰包,一頭連著市民的餐桌,小小菜籃子,民生大文章。
  經國家統計部門確認,去年我省蔬菜產業邁入千億元俱樂部。種植業中,蔬菜三分天下有其一,多個品種全國領跑。
  從“菜園子”到“菜籃子”,悠悠菜香折射著時代的變遷。
  “菜籃子”里藏著四個全國第一
  水生蔬菜、魔芋、食用菌與高山蔬菜並駕齊驅,撐起了湖北千億蔬菜產業的半壁江山。
  一位長期在我省販運蔬菜的江蘇老闆說,湖北的高山蔬菜,鮮嫩爽口,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口碑很好。2013年,全省高山蔬菜基地面積160萬畝,年產量500萬噸,產值50億元,全國第一。
  還有3個全國冠軍:水生蔬菜播種面積148萬畝,產量289萬噸;魔芋種植面積52萬畝,產量69萬噸,占全國40%;食用菌出口9.03億美元,占全省農產品出口額的48%。
  我省光照充足,湖泊交織,海拔高低懸殊,獨特的區位條件造就了湖北蔬菜的特色優勢,無論是講規模,還是講效益,這個傳統產業已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從提籃叫賣的小菜,到富民千億產業,“菜籃子”分量越來越重。2013年全省蔬菜產業總產值達1061.9億元,對農民人均收入貢獻900多元,在全省種植業、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分別占1/3、1/5。
  從看天吃飯到人為可控
  網格化的佈局、白色的大棚、強大的太陽能殺蟲燈、專業的“管家”……公安縣維康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園裡,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
  “設施‘土’改‘洋’,一年採摘期達10個月,效益翻了三番。”合作社理事長李靖腦瓜子非常靈光,早在2009年,他就認準發展大棚蔬菜、運用新技術的路子。合作社構架起了“家畜—沼氣—綠色蔬菜”的循環生態模式,年產值2000萬元,社員戶均收入達8萬元。
  設施蔬菜擺脫了自然的束縛,上市時間可人為掌控,效益實現最大化。
  麻城宋埠鎮彭店村原本是一個種粗莊稼的村子,短短幾年間,一躍成為麻城蔬菜第一村,村民收入有90%來源於蔬菜。
  農民肖明兆是公認的“蔬菜王”,他的100多畝蔬菜大棚全採用進口的耐熱薄膜,冬暖夏涼;配套有殺蟲用的生物燈,澆水用的滴灌設施。一下子用上這麼多“裝備”,還有得賺嗎?肖明兆笑了笑說:一畝大棚平均投入約2萬元,但可用15年,平均算下來增加成本不多,而大棚蔬菜收益是露地蔬菜的5倍。
  行走荊楚大地,越來越多的白色大棚,越來越龐大的蔬菜批發市場與加工廠,都昭示著蔬菜產業發展方式正由傳統向現代急劇轉變。
  十二五期間,我省利用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突破性發展設施蔬菜,去年全省新增大棚蔬菜面積15萬畝,僅武漢就拿出7億元扶持資金髮展設施蔬菜。
  省蔬菜辦主任李青松說:“保證‘菜籃子’有效安全供給,落實省政府下達的800萬畝菜地最低保有量是基礎,依萍際槍丶平枋┗耘嗍欠較頡!�
  從看天吃飯到人為可控,全省高效設施蔬菜面積占比突破18%。
  “洗個澡”“變個身”,價格翻幾番
  嘉魚是傳統蔬菜種植大縣,總面積60多萬畝。千家萬戶種蔬菜,市場冷暖無定律。如何破解銷售難,提高種植效益?龍頭企業給出了答案。
  走進國美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將黃瓜、白菜、冬瓜等蔬菜洗凈、消毒、分裝,一份份光鮮靚麗的凈菜,被運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大超市。不過兩三毛的蔬菜“洗澡”、“變身”後,價格翻了幾番。
  引進一家工廠,帶活一片基地,嘉魚蔬菜的發展模式,在全省各地陸續上演。長陽火燒坪高山蔬菜集團投資1.5億元建設的天潤生態農業科技開發項目投產,一年可加工高山蔬菜24萬噸、生產1.5萬噸脫水蔬菜,創年產值7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近2000個。
  我省蔬菜產業駛入提檔升級的快車道。福建新美蔬菜、華康食品、巴蜀蔬菜等一批蔬菜深加工項目組團式落戶湖北,並迅速成長為細分市場的龍頭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共培育蔬菜加工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上萬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普及標準化種植、建冷庫錯季銷售、組建專業合作社、辦蔬菜文化節吆喝……這些都深刻改變著湖北蔬菜的產業形態。
  從“帶泥賣”到冷藏初加工,再到精細深加工,湖北蔬菜產業成功實現“三級跳”。
  (原標題:精耕細作“一籃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10ccbj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